据《史记》记载,荆轲在策划刺杀秦始皇之前,原本计划与某位知己合作一同实施这一任务。这位合作伙伴,是他在早期的计划中期待的关键人物。然而,随着燕国的催促,荆轲被迫提前动身,未能等待那位理想中的助手。为了弥补这一缺失,燕国为荆轲指派了另一位辅助者——秦舞阳。
在荆轲刺秦的故事中,秦舞阳作为配角的表现并不被看作是英勇的象征。尽管他在出发前显得信心满满,表示自己非常勇敢,完全能够承担起刺杀任务,但真正上殿时,情况却与预期大相径庭。荆轲一开始上前刺杀秦始皇时,秦舞阳却表现出明显的畏惧,甚至在行动中出现了恐惧的抖动。许多人因此认为秦舞阳只是口头上豪言壮语,其实并没有实际的勇气。如果换一个更勇敢的助手,或许刺杀任务能取得成功。
展开剩余87%但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准确。我们如果仔细研究关于荆轲刺秦的历史记载,会发现秦舞阳其实并非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缺乏勇气。他确实有杀人的经历,胆子也不小,然而,在刺杀这样一个充满紧张氛围的场合,仅凭胆量是不足以应对的,特别是当场面过于庞大,压力巨大的时候,光有勇气是远远不够的。
在战国中后期,经过商鞅变法后,秦国逐渐崛起,经过几代人的努力,终于成为了天下第一的强国。等到秦始皇继位时,秦国已经没有任何敌国能够与之匹敌。在强大的秦国背景下,秦始皇开始了扫荡六国,逐步吞并各国的计划。首先,秦国消灭了韩国,紧接着又吞并了赵国。而赵国被灭后,秦国的主力军并没有撤回,而是驻扎在赵国的境内,并逐步逼近燕国边境。这样,燕国的局势变得异常危险,一旦秦国发动进攻,燕国几乎无法抵挡。
当时的燕国,虽然可以尝试通过外交手段与齐、楚、魏等国结盟,联合抗秦,但由于秦国在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成功的策略,燕国几乎没有能够寻找到有效的支持。面对这种困境,燕国太子姬丹决定冒险策划一场刺杀秦始皇的行动。此举一旦成功,秦国因失去秦始皇的统治,极有可能陷入内乱,从而给燕国带来喘息的机会。
为了执行这一计划,太子姬丹与老师鞠武商议,最终决定策划刺杀行动。鉴于此事关系重大,双方决定尽量保密,尽可能减少知情人。此时,鞠武想到了一个有名的侠客——田光,田光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这一任务,于是将自己的好友荆轲推荐给了姬丹。
当荆轲被介绍给姬丹时,太子提出让他执行刺杀任务。然而,荆轲的初次反应并非欣然同意,而是立刻拒绝。他深知,这样的任务无异于自杀。尽管姬丹承诺给予丰厚的奖励和权力,荆轲依然看重的是生命而非名利。
然而,姬丹并没有轻易放弃。他认定荆轲是最合适的人选,于是开始竭尽全力说服荆轲,甚至为此不惜亲自下跪。这种行为,若放在今天看来,不免有些道德绑架的意味。面对这种无形的压力,荆轲内心或许也在后悔自己卷入了这一局,但他明白,既然已经知晓了这一计划,姬丹不可能放过他。最终,荆轲同意暂时接受任务。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姬丹确实没有亏待荆轲。他被尊为燕国的上卿,住进了最豪华的宫殿,享受美食、美酒、美女,甚至骑马时,太子会让他尽情享受奢华待遇。有一次,荆轲随太子骑马时,随口提到:“这匹千里马的肝应当很好吃。”太子立刻命人宰杀马匹,取出肝脏。而在一次宴席上,荆轲又随口称赞旁边的美女手巧,姬丹竟让人砍下美女的手送给荆轲。可以说,这些行为不仅是为了收买荆轲的心,更有些诡异和病态的色彩。
然而,荆轲心里清楚,姬丹的做法其实是为了确保他能够心甘情愿地执行刺杀任务,同时他也知道,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。如果此时拒绝,姬丹可能会立即采取极端措施,因此荆轲只能以拖延为策略,争取更多的时间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姬丹逐渐急躁起来,开始不断催促荆轲尽早出发。为了拖延时间,荆轲提出自己没有助手,于是秦舞阳被召入了这场刺杀行动。
秦舞阳,一位有过杀人经历的凶猛人物,十三岁便尝试过杀人,身上自带一种令人畏惧的气场。史书对他描写的毫不吝惜笔墨,这样的人物在当时,毫无疑问是刺杀秦始皇的“合适人选”。然而,虽然秦舞阳外表凶狠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够应对紧张的刺杀任务。更重要的是,姬丹对勇敢和凶恶的理解存在偏差。在姬丹的眼中,秦舞阳的杀气十足和杀人经历,使他成为了“勇敢”的代表,但他忽视了勇敢还需要更冷静的心态和更强的心理素质。
当荆轲见到秦舞阳时,他并不满意这位助手的表现。于是,荆轲开口说:“我并不是不想出发,而是我在等一个人,他住得远,暂时还没到。”这段话在《史记》中有明确记载,因此可信度较高。人们推测,荆轲可能确实在等待另一位更有经验的助手,或许是盖聂,或许是战国末期的一位剑术高手。
然而,另一种理解是,荆轲只是继续拖延时间,并没有所谓的“等人”这一说法。事实上,荆轲可能根本不想马上踏上不归之路。在这时,太子姬丹已经不再给荆轲退缩的机会,直接发出了最后通牒:“你要是再不去,我就让秦舞阳去!”这意味着,如果荆轲不答应,太子将放弃他,将刺杀任务交给秦舞阳,而荆轲的下场将会更加凄惨。
最终,在姬丹的强迫下,荆轲和秦舞阳最终踏上了刺杀秦始皇的路。到达秦国后,荆轲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见秦始皇的机会。在这次机会面前,荆轲已经距离成功只差一步,只要能够在近距离下行动,成功刺杀秦始皇几乎是手到擒来的事。即便没有精准命中,匕首上的毒药也足以致命。
然而,当荆轲真正上殿准备刺杀时,秦舞阳的情绪波动却让整个计划陷入困境。秦舞阳因过度紧张而开始发抖,这引起了秦始皇的怀疑,导致原本应由两人合作的刺杀,最终只能由荆轲独自完成。在这决定性的时刻,荆轲未能得到应有的协助,导致刺杀失败。
历史告诉我们,秦舞阳虽然有过杀人经历,但真正的勇敢不仅仅是胆量和凶狠,还需要应对极端压力的冷静。在紧张的局面下,他并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。最终,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始皇,虽然他做出了最大的努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利证券-配资入门炒股-互联网龙头股排名-郑州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