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,一场叔侄间的皇位之争,搅得天下动荡,无数人的命运也随之被改写。其中,刘固父子的遭遇,尤为惨烈,令人唏嘘。
洪武末年,刘固在青州担任教谕一职。他为人正直,学识渊博,对待学生耐心又负责,把青州的教育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,在当地有着极好的官声,深受百姓爱戴。可随着年岁渐长,家中老母袁氏也愈发年迈,刘固心中的牵挂越来越多,思量再三,在建文元年,他上疏朝廷,请求退休,打算回家好好侍奉母亲,尽尽孝道。
当时的御史大夫景清,听闻刘固的事迹,深感其人才难得,且朝廷正值用人之际,便亲笔写了一封信给刘固。信中,景清言辞恳切,不仅对刘固的能力和品德赞誉有加,还开出了优渥的条件,力劝他赴京任职,说在京城既能施展抱负,又能兼顾孝道。刘固本就觉得自己胸中还有些未施展的抱负,再加上景清的一番诚意,便心动了。于是,他带着母亲袁氏和儿子刘超,一同来到了南京。从此,一家人便依傍着景清,在京师定居下来。
谁也没料到,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,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故骤然降临。燕王朱棣以 “清君侧” 之名,起兵发动靖难之役。一时间,战火纷飞,硝烟弥漫,整个大明江山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。这场战争,一打就是四年,百姓流离失所,生灵涂炭。最终,朱棣率军杀进南京,成功夺取了皇位,改元永乐。
展开剩余69%朱棣登基后,为了稳固自己的皇权,开始大肆屠戮那些忠于建文帝的旧臣。景清,作为建文帝的心腹之一,自然成了朱棣的眼中钉、肉中刺。景清一直对建文帝忠心耿耿,对朱棣的篡位之举极为愤慨。他表面上假意归附朱棣,实则暗中谋划着一场惊天刺杀。一日上朝,景清怀揣利刃,藏于衣袖之中,伺机而动。就在朝堂之上,众人都在向朱棣行礼朝拜之时,景清突然发难,抽出短剑,直冲向朱棣。然而,皇宫守卫众多,景清很快便被制服。
朱棣得知此事后,怒不可遏。他当场命人打掉景清的牙齿,割掉他的舌头,而后施以残忍的磔刑。即便如此,朱棣心中的怒火仍未平息,他下令展开一场残酷无情的 “瓜蔓抄”。所谓 “瓜蔓抄”,就如同字面意思,一人犯罪,牵连无数,像瓜蔓一样四处蔓延,只要与罪犯有一丝牵连,都难以幸免。景清一案,株连甚广,凡是与他有过往来的人,统统被卷入其中。
刘固一家,也未能逃过这场劫难。只因景清曾给刘固写过那封信,刘固便被视作景清的党羽,遭到了牵连。一家人被抓入大牢,等待他们的,是未知的命运。刘固心中虽满是冤屈,但他明白,在这皇权至上的时代,辩解又有何用。在狱中,他拉着儿子刘超的手,眼神坚定又充满慈爱,轻声说道:“儿啊,就当我们一起为朝堂尽最后一点忠义吧。”
很快,行刑的日子到了。刑场上,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,四周站满了围观的百姓和戒备森严的士兵。刘固被押到刑场中央,他昂首挺胸,毫无惧色。刽子手走上前,高高举起大刀。刘固闭上双眼,心中默默念着家人。手起刀落,刘固的人头瞬间滚落,断颈处喷出一道热血,直直飞射七八尺远。
年仅 15 岁的刘超,眼睁睁看着父亲惨死在眼前,心中的怒火 “噌” 地一下被点燃,犹如一座喷发的火山。他原本就天生神力,平时又喜好练武,练过拳脚兵器。此刻,愤怒让他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。他突然仰天长啸,那声音充满了悲愤与不甘,震得周围的人都心头一颤。就在这一声怒吼中,捆绑他的绳索竟被他生生挣断。刘超顺势一个箭步,冲向旁边的刽子手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夺下了刽子手手中的大刀。
紧接着,刘超挥舞着大刀,向着周围的刽子手和士兵砍去。他双眼通红,犹如一头愤怒的猛兽,每一次挥刀,都带着无尽的力量。只见他左劈右砍,一时间,血光四溅,数十名刽子手纷纷倒地。在场的士兵们,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呆若木鸡,乱了手脚。过了好一会儿,他们才反应过来,一拥而上,将盛怒之下的刘超团团围住。
刘超虽勇猛,但毕竟寡不敌众,最终还是被士兵们制服。他被死死地摁在地上,可眼神中依然透着不屈。此事很快就有人汇报给了朱棣。朱棣听闻,也不禁大为震惊,他或许从未想到,一个 15 岁的少年,竟有如此胆量和力量。震惊之余,朱棣似乎也隐隐意识到了 “瓜蔓抄” 这种刑罚的残忍与不妥。但身为君王,他的威严不容挑战,为了防止刘超再生事端,他还是下令立即将刘超斩首。
经此一事,朱棣心中对 “瓜蔓抄” 也有了新的思考。不久之后,他便下令废除了这一惨无人道的刑罚。然而,这场因皇位之争引发的血腥杀戮,已经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,造成的伤痛,久久难以愈合。
发布于:安徽省富利证券-配资入门炒股-互联网龙头股排名-郑州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