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大叔今年66岁,最近一段时间总是腿脚疼痛,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生活,他才去医院检查。
在医院时碰到一起跳舞的邻居王阿姨,本以为王阿姨和他一样腿脚出了问题。没想到人家王阿姨是来例行体检,且检查的结果被医生连连夸奖,医生称王阿姨的骨密度指标甚至比一些年轻人还好,T值仅在0.5,这个数值在同龄人里是非常好的了。
这让刘大叔羡慕不已,他的检查结果显示有严重的骨质疏松问题,忙问王阿姨日常是怎么保养的,让她教教自己。
一、40岁后骨量会“断崖式”下降!
相信不少家里有老人的人有过这样的体验,明明只是轻轻摔了一跤,老人就会发生骨折需要住院康复。
这是因为很多老人罹患骨质疏松,在跌倒时非常容易骨折。这类骨折在临床上被称之为脆性骨折,其中又以髋部骨折最为常见,约占全身骨折的24%。
老人一旦发生髋部骨折,需要长期卧床、丧失行动能力,还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,导致老人死亡。髋部骨折有个非常可怕的称号——“老人的最后一次骨折”。
髋部骨折具有高致残率、高死亡率以及高医疗消耗“三高”的特点,约有3成以上的老年人在发生髋部骨折后无法独立行走、2成以上需要长期护理,半年后死亡率达到了10~20%,1年后上升到20~30%。老年人之所以容易发生髋部骨折,与其骨密度下降、肌肉萎缩有直接相关性,这些因素会让老人的髋关节变得异常脆弱。
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主任丛丽表示,体内的骨量在20岁之前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,30~40岁是一生中的骨量巅峰期。在40岁之后,骨量开始逐步流失,尤其是女性绝经后,骨量的流失更是如同被按下“加速键”。
二、身上出现几种症状,或是骨量“流失”信号
当体内骨量流失时,身体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症状表现,这几个很常见。
1、脊柱两侧痛
富利证券-配资入门炒股-互联网龙头股排名-郑州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