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中国人民志愿军,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“雄赳赳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”的画面,那时正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壮烈场景。那场战争,堪称中国展现国家气概、赢得国际声誉的重要时刻。中国的英勇之举,尤其是在上甘岭坑道战中,面对极其艰难的环境,志愿军官兵依然不屈不挠地奋力作战;在严冬腊月,十万志愿军义无反顾地战斗在长津湖,身受暴雪袭击,顶着极寒天气,与以美国为首的“联合国军”顽强对抗。
然而,尽管抗美援朝已经为广大国人所熟知,12年后,中国仍有一场与美军的生死较量,这场战争规模同样巨大,然而却鲜为人知。那场发生在越南的战斗,也许更需要我们深入了解——这场长达八年的抗美援越战争,究竟有着怎样的背景与过程?
展开剩余87%越南在19世纪末已经沦为法国的殖民地,成为法属印度支那的一部分。然而,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,法国在德国的侵略压力下陷入困境,甚至被迫向纳粹投降。在这种混乱局势中,越南自然成为了法国政府的弃儿,而当日本帝国的侵略扩张蔓延至亚洲时,越南被迅速纳入其殖民体系。
随着二战的结束,且日本战败,1945年,越南独立联盟(即越南共产党)向法国宣告越南独立。同年9月2日,越南民主共和国(北越)正式成立,领导人是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。值得一提的是,胡志明与中国共产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。1920年,他在法国加入法国共产党,并在此期间与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先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。此后,胡志明并未回到越南,而是来到中国广州,在孙中山的顾问鲍罗廷的指引下,担任翻译,积极参与革命活动。
当时的毛泽东也身在广州,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,两位革命志士相遇,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。胡志明创立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,逐步加强与中国共产党、特别是毛泽东的联系。随着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,法国强烈反应,法国驻越19万军队向胡志明领导的8万志愿者部队发动进攻。
胡志明当时可以说是白手起家,宣布独立时几乎一贫如洗,手上并没有足够的军事装备,而中国当时也正在与蒋介石的国民党进行国内的激烈斗争。法国的压力让胡志明几乎被逼入了中越边境,这个时点正好是新中国成立之时,毛主席正在苏联参加斯大林的七十寿诞,胡志明在苦苦挣扎后,决定跨越原始森林,通过中越边境,去寻求中国的帮助。
然而,毛主席此时在苏联,胡志明赶到苏联后,得知毛主席已经在此,与刘少奇等领导人短暂交流后,决定立即找毛主席。当时,毛主席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正进行密切磋商,最终双方达成协议——中国将帮助越南,苏联则帮助中国发展。胡志明向毛主席提出的要求很简单,但却至关重要:武器、顾问、以及军队支援。
由于新中国成立后还处于政治与经济的重建阶段,解放军直接出兵的条件并不成熟。胡志明特别要求了一位中国军事顾问——陈赓将军,陈赓带领中国顾问团前往越南,并亲自指挥越南部队,取得了几次关键性的胜利。之后,抗美援朝战争爆发,陈赓回国参战,而毛主席又决定派遣韦国清等人前往越南协助。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,北越终于稳住了阵脚。
然而,1953年,美国在朝鲜战场的失败,激怒了当时的总统艾森豪威尔。他意识到,如果不采取行动,韩国局势就无法收拾,接下来,美国的目光便转向了越南。1954年,抗美援朝尚未结束,艾森豪威尔便宣布对南越提供援助,扶持南越对抗北越,标志着北越面临的第二次灾难来临。
在美国的支持下,南越政权开始对北越的共产党员展开大规模的屠杀。然而,胡志明并没有因此恐慌,直至1960年代初期,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。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急剧恶化,中国失去了苏联的专家和经济支持;与此同时,美国的新总统肯尼迪决定加大对越南战争的介入。
1964年,北部湾事件爆发,随后肯尼迪被刺杀,新总统约翰逊决定全面加大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。1965年3月2日,约翰逊批准“滚雷行动”,美国空军开始对北越进行大规模轰炸。面对美军空袭的疯狂打击,胡志明依然顽强抵抗,但空中轰炸的威力让他们无可奈何。为了扭转局势,胡志明向中国求助,毛主席对此深表关切。
毛主席深知,美国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北越,更是削弱中国的战略空间。如果北越失败,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威胁。因此,毛主席决定伸出援手,同时考虑到美军的空袭压力,中国采取了低调而隐秘的支援方式,避免引发苏联或美国的过多关注。
这段时间,中国人民志愿军以“民兵”的身份进入越南,从1965年到1970年,主要参与了防空、修路和修复交通基础设施等工作。虽然这些任务看似并不充满战斗的激情,但在美军轰炸的阴影下,这些工作依然艰巨无比。中国军人面临着极其恶劣的环境:高温、暴雨、洪水以及美军空袭的持续威胁。
其中,修建道路尤其困难,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,工程部队不畏艰难,完成了1206公里的道路建设,涉及桥梁、涵洞等复杂地形。1970年7月,胡志明亲自向中国建筑部队致敬,称赞他们所做的贡献是“可以直达天边的情谊”。
尽管中国的志愿军参与的战斗大多是在幕后进行,但他们的努力却有效地拖住了美国的军事进攻,成功减轻了越南的压力。到1970年,志愿军圆满完成任务,顺利返回中国。随后,虽然短暂的和平未能持续,1973年,越南战争宣布结束,而中国再次派遣部队支援,帮助越南进行扫雷以及海上石油运输。
直到1975年,北越成功统一了整个越南,改名为“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”。然而,胡志明在1969年因病去世,未能亲眼见证这一胜利。由于这场战争的规模较小、战斗较少,且中国未直接参与大规模作战,抗美援越的历史鲜少为人知。此后,随着胡志明的去世,越南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,黎笋等领导人逐渐对中国产生不满,最终转向苏联,导致中越关系恶化,甚至爆发了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。
尽管历史背景复杂,但中国军人在这场战争中的品质与精神,依然令人铭记。尽管他们的贡献未必获得足够的历史认可,然而,他们始终保持忠诚与信念,是中国最坚实的盾牌和最锐利的剑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利证券-配资入门炒股-互联网龙头股排名-郑州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